李坤珊老師每年暑假都回台灣講個幾場講座,都跟嬰幼兒有關,不管是行為發展或是閱讀培養,李老師在這方面的專業真的讓人受益良多。
去年錯過了在成大的講座,今年適逢週日把兩娃交給老公跟公婆,拎著包包上課去。
0-3歲為什麼要做親子共讀,在這階段很多人都有疑惑,小孩又聽不懂為什麼要唸書給他們聽,聽得懂嗎?
在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親、保母、祖父母或其他成人拿著書本念給他們聽,這可以培養出親子間的親密感,從而建立孩子對書本的認識。李老師提到媽媽是孩子的安全堡壘,爸爸則是孩子的大玩偶,所以媽媽跟爸爸念故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不管是哪種方式只要孩子喜愛就好,沒有哪種方式是絕對的對或錯。最主要讓孩子從對親子間的親密感中延伸到書本的喜愛。
這階段的挑書要以嬰幼兒的心理、生活經驗為主要選考量,這能夠引起孩子的共鳴,因為對生活中有連結,才能發展出對其他字彙語句的應用。李老師以「波波不見了」來舉例,小小兒在聽到波波不見了這句話延伸出爸爸不見了,媽媽不見了,等句子,因為「不見了」這三個子對嬰幼兒來說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當他看到這本書連結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最能引起情緒上的共鳴。
老師也提到會有些孩子聽沒幾頁故事就咚咚咚地跑去玩,這也沒關係,就讓他去玩,0-3歲的共讀隨性不強迫,不要硬強迫他們一定要乖乖坐好聽故事。
共讀孩子若有不理解時,成人要適當的介入。老師以「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為例,這本書兩個不同角色相同台詞,在共讀時便必須以聲音做變化讓小小兒可以理解這是不同人物所講的語句。因此老師再度強調有的說故事學派雖然著重在以逐字方式沒有過多肢體語言聲音變化朗讀出故事內容,但對0-3歲的孩子來說適當的介入幫主理解還是需要的。
另外也有家長問到雙語的故事閱讀要怎麼建立。老師說明除非是有系統地設計挑選故事內容逐步引導學習,不然單單只是用英文把文本唸出對孩子是沒有語言學習上的幫助,老師以自己的孩子舉例,他們在家她先生跟孩子都講英文,她自己則都跟孩子講中文,所以孩子自然習得兩種語言,但如果我們在台灣的環境,父母親都是跟孩子講中文,想要以聽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聽英文的耳朵成效並不大,如果繪本沒有經過仔細地挑選的話。
家有兩個以上不同年齡層的幼兒要聽故事怎麼辦?老師說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昨天老大先開始,今天就老二先,在講故事時,老二要聽的那本講完第一頁,請他等一下,換老大聽第一頁,聽完,再請老大等一下,講老二那本的第二頁,接著再換老大的第二頁。藉由輪流閱讀讓孩子學會等待,學習常規。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