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兒童閱讀能力評估
賈西亞.馬奎茲在《百年孤寂》裡寫著:「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伸手去指。」深刻地傳達出當沒有文字,人們要描述東西,必須確實有該樣事物在眼前「存在」,換言之,事物不在眼前時,也就抹滅了「存在」的意義。

文/台灣立報記者

根據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與美國國際教育評量協會合作,針對台灣25個國小、1200位4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試測研究發現,台灣學生閱讀課程時數偏低,素材也偏短,無法完整陳述清楚的概念;且素材中說明文比例很少,學生對說明性的文體容易感到陌生,最重要的是,學生獨立閱讀時間偏低,影響閱讀程度很大。

柯華葳說,先進國家非常強調孩子必須被教導「閱讀策略」,但是台灣對此並不熟悉,認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她表示這樣的觀念必須糾正,因為有些文字包含模糊複雜的意涵,甚至有些是「說不出來的」,若缺乏閱讀策略的培養,根本無法好好學習語文。

閱讀必須以語文為基礎,語文的基礎根本就是「認字」,但認得每個字卻不見得認識每個詞,甚至相同的兩個字所組成的詞,意義可能大相逕庭。因此學習語文以一字一音開始,再來則要學習口語詞彙。然而口語詞彙並不足夠,柯華葳舉例,她拿著一個漢堡到市場問賣菜老婦那是什麼?老婦的回答是:「有肉的麵包。」因此柯華葳認為書面詞彙也必須擴大吸收。「閱讀是學習的目的,也是手段。」

柯華葳表示,一切都必須由閱讀作起,語文裡說不清楚的語感,必須透過大量閱讀時的列舉、反覆出現及上下文的呈現讓孩子體會。於是天下雜誌有了「橋樑書」的構想,企圖找尋介於圖畫書與純文字小說之間的素材,讓孩子能夠持續最初對文字的想望。

天下雜誌出版一套「字的童話」,以中國文字為創意的起點,談由「字」開始的童話,邀請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及哲也,將字的形音義、詞性變化、句型句構等,融合在短篇的童話故事中,讓孩子藉由閱讀故事,累積閱讀能力的字感、語感和詞感。

林世仁表示,他撰寫這些書的時候,發現文字是萬物有情的世界,他舉例「心血來潮」,把人的滿腔熱情與行動力毫無保留的呈現,他認為文字改造了他,因為藉由文字,能夠隨時與世界聯繫,「教育的意義就是藉由閱讀而潛移默化。」哲也希望,孩子能夠透過「字的童話」得到樂趣,進而打造學習語文的基石。(部分引自台灣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061021 的頭像
    irene061021

    愛在家有G & C

    irene0610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