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幾次在親子座談中,都聽到父母在交換逼迫孩子讀書的經驗,有的用扣零用錢、有的不准打電動,這些方法都只有暫時的功效,所以父母很煩惱,不知該怎麼辦。
孩子不想讀書時,比趕牛上樹還難,縱使你趕的滿頭大汗,牛還是上不了樹,讀書不是坐在桌子前面,眼睛掃描字而已,必須要進入大腦才有用,既然高壓政策無效,父母得想些別的辦法才行。 

學新事物 神經連結綿密
最近科學家在成鼠的大腦上直接看到主動學習新事物與重複做同一動作在神經突觸上的差別。突觸是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空隙,計算突觸的多寡就等於計算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一個神經元可以有一千個以上的聯結,聯結越密表示越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現在我們對智慧的定義是「神經聯結的密度及聯結的方式」,因此,計算神經元的連接是直接反應學習的成效。

只要肯學習 永遠不嫌遲
科學家讓成年的大鼠去學走繩索橋,就像我們在偏遠山區看到的那種二根粗索橋,這種繩索橋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失去平衡即會摔落下去;科學家同時也訓練成鼠走獨木橋,要走過一尺長、鉛筆般細的獨木橋才有東西吃。控制組則是走跑步機(treadmill),每天逐漸增長時間,直到一天走一個小時。
訓練三十天後,研究者把老鼠的腦作切片,發現學習新的動作如走繩索、獨木橋的老鼠比重複做同一動作的老鼠每一個神經元多了1/4的突觸,而做重複動作的老鼠只有微血管量有增加,突觸沒有增加。因為這些老鼠是成鼠,所以任何人只要肯學,永遠不嫌遲。

主動學習 動機強最重要
從實驗中看到學習要有效必須是主動,所以父母要想辦法提昇孩子的動機,千萬不要叫孩子重複抄課本、寫生字,應該把時間省下來去學習新的東西,增加他神經之間的連接,使他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事實上所有動物都喜歡新奇,若能陪著孩子閱讀,把動機引發起來,他自己會去找答案,不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的新花樣很多,我們防不勝防。
我曾看過一個孩子寫大字,他先用毛筆畫一長線,一路到底,然後畫方框,原來他在寫「中」字,老師規定每一天要寫一張毛筆字,他的暑假作業就如此打發掉了。倒是教書法的老師說:先帶孩子去看書法展,觀摩別的小朋友的作品,回來後,孩子的表現進步很多。我想這是「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激勵。

孩子必需用心 才會自己進步
上述那個實驗很簡單,但是它讓我們看到不是「動」就好,還要「用心」才有用。孩子小的時候要盡量讓他去探索、玩遊戲,不要關在房間裡背三字經,他以後背的機會還很多。

人的記憶到24歲以後才走下坡,但是小的時候沒有學會如何跟別人玩,長大後人際關係會不好,因為情緒的窗口是所有窗口中最早關掉的;進學後,先引發動機再出作業,這樣學習可以事半功倍。一個一直保持高度學習熱忱的孩子,不論科技如何進步都不會被時代淘汰掉,如果做到這一步,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4158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12月號】 


學習過程中引起動機是最能激發學習的.因為產生動機才可以促使主動的學習.而我門也要多給孩子一些刺激的思考,讓他大腦得以多運作才不會荒廢.這跟大聲朗讀裡面提到的一些內容也不謀而合.腦袋愈多動,才會有更高階的思考能力.反觀現在的學生,好像不知思考為何物,甚至要他們動個腦都很懶.想到以前我在課後專為中低收入戶開的輔導班中教過的一個學生,他在寫國語造句時,就曾懶得去想,結果功課往往拖到最後才完成,有次實在受不了他的托拉,幫他想了個造句,結果這位"超級懶惰蟲"居然想了想告訴我"這個句子太長了,有沒有短點的"可想而知他當然被我砲轟了一頓.可是這個學生其實是很聰明的,有時候從跟他的對談間就可以發現,他只是欠缺人開發他的大腦.真的希望他往後的人生路可以早點找到"活化"自己大腦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610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